文化振兴激活乡村发展
□ 徐海宁(市人大代表)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中国方方面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也是创业者感恩奋进、飞速发展的十年。回眸过往,我们虽然迷茫过、失败过,但还是搭乘上了时代的“顺风车”。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基层文艺工作者和传播者,我有幸见证了这十年的巨变。
馆陶县寿东村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2014年以来,馆陶县委、县政府坚持贯彻“以美丽乡村为突破口,助推脱贫攻坚,带活工作全局”的战略思路,引入粮画产业,率先启动打造特色小镇。粮画小镇以“乡村风情、城市品质”为目标,以产兴镇,将产业、文化、生态高度融合,走出了具有馆陶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时常思考,怎样才能拓展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之路。2019年,我参与了粮画小镇“五一”假期、“十一”假期的策划和运营,在粮画小镇创办了“善禾小剧场”。这是一家以传统曲艺为主,同时兼容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文艺团体,表演涵盖传统相声、山东快书、双簧、评书等内容。4年来,剧场诞生了大量以本地文化为载体的作品,目前已经常态化演出200场,接待旅行团演出60场,累计接待游客30000人次。“善禾小剧场”为馆陶注入了文化底色和活力,“善禾曲艺社”如今依然活跃在馆陶各个舞台,用文艺作品讲述着馆陶人自己的故事。
卫运河(大运河邯郸段)途经馆陶,沿岸的村落文化遗存非常丰富。10年间,我用镜头把这些遗存和故事记录下来,陆续积攒了大量素材。2022年,我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寻古卫运河》栏目,先后发布了“馆陶驸马坟”“唐三彩蹲狮”“沉船拾遗”“灯塔桥”等内容,一一讲述卫运河沿线村庄的文化遗存,让更多的人知晓那些过去的人和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蓬勃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作为一名文艺领域的人大代表,我将继续作好本职工作,用心解读家乡文化,以更多优秀的文艺和文创作品讲述家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