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委支部 郝微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规定在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941年7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参议会在涉县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民主政权。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也按照“三三制”原则,在延安召开了第二届参议会。晋察冀边区的“三三制”政权则成立于1943年1月。为此,当时的《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说: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这在世界政治史上也是完全最新的一页。
曾于1931年8月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参与过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经验非常丰富。1940年3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三三制”的论述后,邓小平敏锐地抓住这个政权建设问题。1941年3月16日,冀太联办在涉县东辽城村召开第二次行政会议,邓小平在会上提议成立晋冀豫边区临参会。3月18日,会议接受了邓小平的建议,随后成立了晋冀豫边区临参会筹委会。
从4月开始,晋冀豫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展开了参议员推选工作。各党派、各界、各团体均提出候选人参加竞选,候选人的比例严格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组成。到6月底,推选工作结束,在边区2000万人中采取公开竞选方式,推选出议员197名。选举出的参议员中,有中共党员,有跟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以及学者、名流、无党派人士、工人、农民、商人、妇女、青年、宗教、少数民族等各界人士。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第一次会议在山西桐峪镇举行。出席会议的参议员共134人,代表各个方面,其中中共党员参议员有邓小平、李大章、李雪峰、滕代远、申伯纯等46人,占三分之一强。当时,大会有领导机构主席团和办事机构秘书处,以及参议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和提案审查委员会等组织,这和我们现在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基本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