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建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2013-04-10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代市长回建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们致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1608.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023.7亿元,跻身“3000亿元


俱乐部”。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率先建成“吨粮市”。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降低10.3个百分点,荣获省“十一五”节能工作先进市。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荣获全省三年大变样突出贡献奖、省人居环境进步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2.8%和91.8%,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邯郸发展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较好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各项工作任务。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720亿元,实施超亿元项目952个,美的邯郸工业园、新兴装备材料基地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青兰、大广高速和京广高铁邯郸段建成通车,机场二期扩建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33.4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3.2亿元,比2007年增长1.3倍。全部财政收入由176.3亿元增加到329.1亿元。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迈出新步伐。实施“3+3+3”主导产业倍增计划,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在钢铁、煤炭、纺织等行业开展对标行动,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99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72家。新兴产业发展提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4.7%提高到8.5%,成为继钢铁、煤炭之后的第三大主导行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驰名商标由1项增加到17项。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4A级旅游景区达到12处。晨光生物成功上市,6家企业在天交所挂牌。专利申请量达到1.1万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农业农村基础得到新加强。粮食总产由442.9万吨增加到560.1万吨,肉蛋奶、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国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和46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3%,比2007年提高11.5个百分点。累计造林225万亩。引黄入邯实现通水,南水北调邯郸段及配套工程进展顺利。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有力引擎,强力推进“大变样、上水平”,城镇面貌发生新变化。城镇化率达到46.2%,比2007年提高5.5个百分点。城镇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四期总规获得国务院批复,各县(市、区)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实施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项目170个。“1+6”中心城市实现公交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活力。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完成54家企业改革任务。法国圣戈班、美国沃尔玛、荷兰哈克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邯郸。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五年实施项目48个,完成投资1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由1.8亿美元增加到8亿美元,出口总值由8.4亿美元增加到14.7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之本,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700亿元,办成310件实事。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7.5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人均每月918元提高到1689元,工伤、失业保险待遇和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明显提升,新农合参合率由84%提高到97.8%。建成农村养老服务机构4028家、社区养老机构255家。全市216.9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25.3万人实现脱贫。创新社会管理,实施“五个延伸”,5678个行政村和社区均设立了警务室、配备了治安管理员。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谐邯郸建设取得新成效。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全面实现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实现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重要保障,下大力转变政府职能,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


  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一是“吨粮市”目标如期实现。小麦、玉米两熟亩产达到1001.2公斤,单产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列为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二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外引、内生两手抓,签约项目152项,总投资1929亿元,分别增长58%和52%。三是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对亏困企业实行“五项帮扶”,制定支持钢铁企业发展8条措施。“三年千项”工程顺利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上项目539个,完成投资843亿元。集中扶持百家成长型企业,我市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均达到10家,居全省第一。四是财政金融支撑有力。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379.6亿元,增长15.5%。坚持“六个优先”,支持金融业发展,新增贷款突破300亿元,比上年多增89.7亿元。五是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19.5亿元,增长16.2%。实施“六个一”工作法,推进主城区32项重大项目,市文化艺术中心、4座大型立交桥、火车站广场改造、高铁邯郸东站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竣工投用。六是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出台改善发展环境20条意见,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从206项削减到119项,66项涉企收费项目取消18项、免征22项;实施改善生态环境7项集中整治和攻坚行动,8个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七是社会发展和谐稳定。85件民生实事如期完成。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向全国推广。深入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帮扶项目9810个。


  今后五年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回建说,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突出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加强环境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努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转型全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力争达到40%;文化事业更加繁荣,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空气质量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31%,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劳动就业更加充分,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着力抓好六项重大任务:


  (一)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致力在中原经济区率先发展。牢牢把握我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深入对接,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在更大范围聚集优质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打造产业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休闲中心、医疗中心。及早启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致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举全市之力,推进冀南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形成带动冀南地区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邯郸经济开发区、冀南新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实施大产业大集团战略,积极培育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等六大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做大做强邯钢、新兴铸管等六大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持续推进东部振兴,力争三年内东部各县全部财政收入超5亿元。五年内55万扶贫对象基本脱贫。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致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经济发展战略,走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左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


  (四)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致力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完善规划体系,严格规划执法,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发挥“1+6”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东部新区建设步伐,力争五年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智慧新城。两年内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五年内实现县县通天然气。35%以上的村达到幸福乡村标准。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致力聚合最大正能量。推动国有企业、医药卫生、行政体制、事业单位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构建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利用外资与国内合作并重、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两年内让农村群众都能喝上符合饮用标准的安全水。


  2013年主要工作任务


  回建说,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出口总值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施重点项目“4251工程”,以项目结构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实行分类指导。重点发展产业项目,突出发展工业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力争分别增长10%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东郊热电一期工程,确保邯黄铁路、邯长邯济铁路扩能等项目竣工投用,加快火车站改扩建、邯大高速、京港澳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探索节能减排指标市域内统筹,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


  (二)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巩固“三农”基础地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南水北调邯郸段及配套工程,加快引黄灌区建设,抓好漳滏河、跃峰渠等7个大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40万亩。推进“后吨粮市”建设,高标准打造200万亩示范田。实施棉麦双丰工程,推广棉麦高效种植20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8%、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86.5%。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5000家,辐射带动农户达到68%以上。


  (三)突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规模企业。深入推进“三年千项”工程,新上项目310个以上,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扶持百家成长型企业,营业收入和上缴税金增长16%以上。强化工业运行调节,实施“五项帮扶”,力争80%以上的亏困企业解困。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项,争创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50项。改造提升钢铁产业。抓住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即将获批的机遇,推进武安围城钢企退城入园,加快新武安钢铁集团、紫山特钢、宝信集团实质性重组步伐。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做大总量、加速转化,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抓好总投资364亿元的中船重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奥德玻璃等24个项目,加快718所科研成果民用化、产业化步伐。


  (四)突出壮大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力争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


  (五)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拓展空间、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强化管理,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加快东部新区建设。开工建设市客运枢纽中心,加快实施体育中心、传媒中心、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积极推进教育园区建设,拉开东部新区开发框架。完善西部城区配套设施,实现城市“双核”互动发展。


  (六)突出统筹区域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把县域经济作为“四化”同步的结合点,按照“西部率先、中部繁荣、东部振兴”的思路,扶持强县更强、弱县变强,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年内确保20万扶贫对象脱贫。


  (七)突出活跃民营经济,掀起全民创业新热潮。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做大做强民营企业。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一批在国内有知名度的大型民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引导个体工商户创业升级。力争全年中小企业担保资金达到40亿元,担保能力达到160亿元。


  (八)突出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集中力量对17户改制、破产企业攻坚扫尾,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争取邯郸海关早日挂牌。


  (九)突出改善“两个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围绕构建风清气正、开放文明的发展环境,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压减到100项以下。围绕打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持续开展7项集中整治和攻坚行动。推进滏阳河、支漳河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调引地表水5亿立方米。推进“花海绿廊”工程,新增造林46万亩以上。


  (十)突出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投资210亿元,办好17个方面95件实事。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回建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邯郸复兴伟业奋力推向前进,需要我们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着力打造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时代呼唤诚信,打造诚信政府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之所望就是我们的施政所向。围绕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以改革发展的最大成效取信于民。坚持诚信为本,弘扬诚信文化,创建诚信机关,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和商务诚信,让重诚守信在古赵大地蔚然成风!


  社会需要法治,打造法治政府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培训,从市政府领导班子做起,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遵循规律、汇集民智、依法高效。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对事关民生的政府公共支出,加大公开力度,让人民群众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办成了什么事。


  民众期盼廉政,打造廉洁政府是我们施政兴业的基石。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严防权力寻租。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阅读16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