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创城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创城常态化
□本报记者 王玲玲 程益聪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于去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矢志数载终于圆梦。“后创城”时期怎么办?怎么干?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思广益,展开热议。
代表、委员们表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无论是市容市貌、交通出行,还是市民素质、管理水平,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后创城”时期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大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靠大家”作为永恒的主题,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最高标准,建立长效机制,进行常态化管理,使广大市民深入持久地享受创城成果。
创城提升“永不竣工”
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就提出: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邯郸人民多年的夙愿。黄海玲委员说,在创城之初,我市在众多有实力的城市中并不占优势,但是我市砥砺奋进,克服重重困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拼搏精神,圆了创城梦。今年的工作谋划中提出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巩固创城成果,这非常有必要。成果来之不易,维护更加刻不容缓。
乔向华代表说,在创城工作中,邯山区全区上下“为邯郸创城而战,为邯山荣誉而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战”,以街路为指挥部,以楼院为办公室,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夙兴夜寐苦干实干,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邯郸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做出了贡献。创城不易,守城更难。在“后创城”时期,邯山区更要在全面创建上持续用力,在共建共享上持续用力,在健全长效机制上持续用力,让创城提升“永不竣工”。
樊中青代表说,邯郸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实力的综合性体现。魏县经过不懈努力,也成功获评第一届河北省文明县城。为巩固创城成果,魏县要以大力实施全民教育为抓手,城市硬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幸福指数。
长效机制保驾护航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应建立起怎样的长效机制来维护创城成果?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议,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提高城市水平。
张葳代表说,为进一步巩固创城成果,我市今年开展了“四整治四提升”工作推进活动,各相关部门制定了任务目标、具体做法和保障措施。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作为社区基层工作者,将努力通过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助力。
张荷红代表说,2017年以来,我们以“五城同创”为抓手,狠抓工作落实,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2018年,我们将按照市“四整治四提升”工作要求,坚持创城为了群众、创城依靠群众,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支撑,以城区建设管理为基础,全面提升形象品位,让广大群众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王金刚委员说,创城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市民素质提升和社区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老旧社区治理,是一项非常庞杂繁琐的工作。在此次创城的过程中,物业公司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未来的社区管理上,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和责任机制,让物业管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做到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有人管、有人问,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素质,让人们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成果。
大家还认为,各职能部门应通过走访调研、日常巡查、执法管理等途径采集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强化监管,维护创城成果。
全面提升文明意识
维护创城成果,市民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代表、委员们对此高度重视。
王洪成代表建议,全方位、多视角、高密度地加大宣传力度,在多种新闻媒体开设创建文明城市的专题,从正面宣传,从反面曝光,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回访,确保问题不反弹,力使创城工作深入人心。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文明人物、先进事迹、居民公约,促进市民的文明实践理念养成;通过“双带”即干部带动群众、学生带动家庭的方式营造“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杨卿委员说,巩固邯郸创城成果,要做好文明宣传,倡导市民文明出行、友善礼让、尊老爱幼等文明行为,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素质。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有效支持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旧村改造,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支持农村地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集市创建。
王卫平代表是复兴区环卫局的路检班长,她提倡市民珍惜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共同维护城市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郝青山代表说,通过创城,我们酒务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享受到创城成果,都拍手称快,也能自觉维护身边的环境了。创城是造福于民的事情,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