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专题询问
落实情况的报告
——2018年4月20日在邯郸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九次会议上
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翟增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专题询问落实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请予审议。
一、落实专题询问开展的主要工作
去年12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对照专题询问审议意见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切实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一)抓化解过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一是坚决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消耗、质量、技术、安全等六类标准和规划、土地、社保、税收四个“杠杠”,依法依规倒逼钢铁、煤炭、焦化、火电四大行业过剩产能退出。2018年,我市计划压减炼铁产能151万吨、炼钢产能30万吨,退出煤炭2处、压减产能115万吨,压减焦化产能300万吨以上,淘汰火电机组8台、压减产能26.8万千瓦。目前,我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中。其中,焦化行业已经完成60万吨去产能任务【峰峰矿区60万吨实现关停】。二是加快推动重污染企业搬迁。把推动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谋划实施,优化提升全市产业布局。目前,主城区2家重污染企业中,邯钢搬迁已列入省级重点任务,由河钢集团研究加快推动;邯郸热电退城进郊正在加快跑办项目前期。三是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先后出台《关于做好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扩大稳岗、内退政策补助、鼓励兼并重组等10个方面具体措施,稳妥推进职工安置工作。
(二)抓转型升级,打造高端高新产业。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品升级。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减量重组,以组织结构、装备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四大调整”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总投资80亿元的永洋特钢“8变1”一期竣工投产;总投资106亿元的华信特钢“6变1”、总投资134亿元的武安冀南钢铁、总投资209亿元的太行钢铁,正加快前期手续办理。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总投资468亿元的中船重工(邯郸)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目前,5个专项产业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汉光耗材产业园一期开工建设,718所特种气体一期竣工试生产。着眼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积极对接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制定我市《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转型升级路径方向,并逐一落实到企业和项目。着眼工业设计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措施》,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2000万元予以支持。先后举办工业设计“政策大讲堂”系列宣讲8场,为500多家中小微企业解读省市支持政策措施。举办“工业设计+制造”产业对接会,邀请深圳4家工业设计机构与20家工业制造企业进行对接,并促成与派瑞电器、圣雪海羊绒、林益堂药业、嘉冠家具等一批重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三是繁荣活跃现代服务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的实施意见》等系列专件,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总投资26.3亿元的武安保税物流中心、总投资15亿元的青岛保税港区邯郸鸡泽功能区一期建成试运营。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打造十大重点旅游片区,1-3月份,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完成113.69亿元,同比增长29.5%。加快打造文化产业,总投资197亿元的中文在线赵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成立了专班,正加快跑办项目前期。
(三)抓项目攻坚,以有效投资促进结构优化。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优质增量扩总量、提质量。2018年,我市争列省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1851亿元,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38个,占总数的82.6%;总投资1443.4亿元,占总数的78%。4月4日,我市开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5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达到124个。截至目前,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4.2亿元,占年计划的27.3%;31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5.6亿元,占年计划的25.6%。二是建强园区承接平台。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涉县冀津产业园三大平台及各县(市、区)省级经济开发区。1-3月份,全市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84.4亿元,同比增长19.58%。三是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根据“三率”排序,确保七成以上新增土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围绕企业融资难瓶颈制约,3月28日,我市举办2018年首届政银企对接会,14家重点企业与17家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进行了对接洽谈,10家企业获得信贷授信20.9亿元。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打造,市级财政安排预算资金1000万元,争取省级资金2000万元,支持各县(市、区)做大规模、创出特色。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积极运作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2个县区3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发放贷款7628万元,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98家。其中,省级以上75家,国家级6家。
(四)抓创新驱动,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协同创新。积极引进京津先进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创新团队等创新要素,深入与北科院对接,加快推进北科院邯郸分院建设。积极开展京津冀专家邯郸行活动,促成我市贝铂节能、文勇机械、宏远液压等10余家企业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达成合作意向。二是强化科技创新。起草了《邯郸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强化政策、投入、双创、成果转化等方面保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1-3月份,全市评审认定6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上报省审核。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7652家、284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到14家、44家。三是加强人才创新。筛选工业、农业、商贸服务、建筑业和房地产等行业重点企业900家开展专题调研,加快编制我市2018年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完善人才政策扶持,加快打造各类引才育才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人才交流会、招聘会,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8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4.9万人,高技能人才23.7万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2人。四是推进金融创新。持续放大科技贷款放贷规模,已累计为2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4.84亿元。科技创业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对6家企业完成股权投资6293万元。目前,正积极推进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科技支行。
(五)抓环保倒逼,增强转型升级主动性。一是实施差别化环保管控。针对环保治理影响,聘请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E20环境平台专家团队,深入全市重点行业538家重点企业,逐企业逐装备进行现场绿色评估,核定生产装备、污染物排放量、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研究制定我市差别化、精准化管控方案,环保管控不搞“一刀切”。4月2日,我市《2018年重点行业二三季度大气污染防治差别化管控方案》正式印发执行,各项管控措施落实落细到具体装备和生产线,实施一企一策、精准管控,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抓好“散乱污”企业治理。按照“关停取缔、提升改造、整合搬迁”的原则,对全市“散乱污”企业进行分类施治。今年以来,迅速启动“散乱污”企业治理“回头看”活动,共排查“散乱污”企业540家,正按照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治理。三是抓好重点企业运输污染治理。对主城区绕城高速以内重型柴油货车分阶段实施清洁能源改造,从源头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大力实施“汽运”改“铁运”,1-3月份,我市铁路运输总量完成1436万吨,同比增长7.5%。其中,邯钢集团、邯郸电厂、马头电厂等主城区3家企业铁路运输平均占比达到85%以上。
(六)抓“放管服”改革,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群众和企业办事“一趟清”“不见面”改革,整合并设立“961890”群众服务热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营商环境明显改善。1-3月份,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5万户。二是深入降低企业成本。持续落实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充分释放国家政策红利,有效激发全市创业创新活力。1-2月份,全市增值税减税5225万元,惠及企业127家。三是开展扶工助企活动。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突出重点方向、重点企业,筛选规上工业企业575家、服务业企业1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建筑业企业20家实施精准服务帮扶。目前,各工作专班正加快推进落实。
二、今年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努力克服产业结构偏重、大气环境治理等多重因素影响,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经济运行起步平稳,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新动能培育加快推进。1-2月份,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主要产品锂离子电池产量131.2万只,增长12%;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115.5万台,增长90.1%。预计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二是消费支撑日益提升。1-2月份,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长稳定,实现零售额4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增速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预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左右。三是有效投资力度增强。1-2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5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其中,基础短板加快补齐,全市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领域投资分别增长23%和190.3%。预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四是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增速加快,1-3月份,全市全部财政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26%,同比加快12.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8.8%,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1-2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9.3%。
三、下一步推进的重点工作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落实省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坚决完成2018年钢铁、煤炭、焦化、火电去产能任务。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千项技改工程”,三年内完成技改投资2000亿元。加快钢铁产业减量重组,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武安冀南钢铁、太行钢铁、峰峰华信钢铁退城进园项目。
(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百项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格力中原智能装备基础件产业基地、中化国际锂电池负极材料、中国电子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年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认真落实《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中船重工(邯郸)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商贸物流,推动邯郸华耀城、浙江商贸城、美食林环球中心等项目尽快竣工投用,加快冀南(永年)快递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激活全域旅游,加快赵王城、邺城、大名府、广府四大古城旅游区开发,建设武安东太行、涉县红河谷、峰峰响堂山、磁县溢泉湖等十大旅游片区,年内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
(四)持续攻坚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建设“三集中”机制,强化“四色”管理,突出抓好46个省重点项目、31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800亿元。加大重大谋划项目推进力度,建立谋划储备项目库,动态存储项目1000个以上。制定投入与产出强度标准,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围绕“220”目标,冀南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引进1个超百亿元的战略支撑项目,20个县(市、区)各引进1个超五十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
(五)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入落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年内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左右。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0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家,新建3家院士工作站;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18家。深化与清华、北大、中国农大、北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推进北京大学国家示范双创基地邯郸基地建设,年内引进1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争取建设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六)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聚焦“创新、强企、解难、惠民”的主题,扎实推进“1+32+1”方案体系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动“多证合一”扩容升级,以“照后减证”为关键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开展降费减负专项行动,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强化对高耗能企业监管,严格落实差别化、精准化环保管控措施,提高企业环保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
附件:1.邯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专题询问落实情况的报告
2.邯郸市科技局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专题询问
落实情况的报告
3.邯郸市财政局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专题询问
落实情况的报告
4.邯郸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
型升级专题询问落实情况的报告
5.邯郸市建设局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专题询问
落实情况的报告
6.邯郸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专题
询问落实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