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专题询问侧记

2018-10-06

一场特殊的“考试”

——邯郸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专题询问侧记

20171219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联组会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专题询问现场座无虚席。专题询问按照寻根问源、有的放矢的原则,通过询问者与被询问者之间的问答与交流,回应了人民关切、人大关注,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下一步工作,凝心聚力推动我市调结构促转型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采取专题询问的形式对“一府两院”开展监督工作。

精心组织安排,询问依法有据

邯郸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重工业比重过大、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严峻局面,这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带来了很大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很重。为落实好国家、省和市委调整产业结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支持和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把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市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开展专题询问这种形式,来促进和推动这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在去年10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专题询问工作动员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希斌指出,“这次专题询问,是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以这种方式开展监督。目的就是检验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对这项工作下了功夫,单位一把手是否对此项工作了然于胸,放在了心上,抓在了手上。专题询问不止于问,更重在抓好落实。询问后政府有什么改进措施,进展情况怎样,成效如何,要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汇报,并进行满意度测评,确保这次专题询问真正取得实效。”

财经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对专题询问的原则、内容、程序、规则等提出具体方案。同时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财经委委员多层次走访调研,全方位听取意见,对全市12个重点县(市、区)进行调研,实地视察了26家重点企业和项目现场;听取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全市所有县(市、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的汇报,并与40家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财经委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人大代表提出的200余条建议情况,集中形成了22个方面较为突出的主要问题。1218日,邯郸市召开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当天上午,首先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报告,下午分组进行了审议。19日,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就全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永斌,副主任侯华梅、李永科、李文海、李书生、陈希斌、李增良,秘书长王书生,市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出席此次专题询问会。专题询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希斌主持,12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向市政府及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建设局、环保局、科技局、工信局等7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关注度高的问题,副市长杜树杰列席会议并回答提问。

询问掷地有声,问题深究细研

询问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委员们问得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政府部门负责人答得重点突出,态度诚恳。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449.840.7,第二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后五年结构调整目标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20%以上’,目前距离目标实现还有差距。请问我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十三五’末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什么?主攻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书军率先发问,用数据说话。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2.1:55.1:32.8,调整优化为2016年的12.5:47.5:40.0;到“十三五”末,我市产业总体实力和质量水平得到更大提升,实现产业结构更轻、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但客观来看,问题依然不少,结构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表现为“三低三高”;下一步努力的重点和方向,一要走新路,二要高质量,三要补短板。具体措施有:一是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二是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三是坚定不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坚定不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坚定不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六是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是坚定不移强化创新引领。八是坚定不移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市政府副市长杜树杰回答简明扼要,紧扣题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建华的提问,直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总体看,落户邯郸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支撑还需时间,特别是在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部分重点企业减排情况不容乐观。如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何利用环保、减排等倒逼机制,推进工业转型、产业升级?”

市发改委主任翟增军和市环保局局长齐海新分别进行了回答。一是以邯郸东区建设为契机,积极谋划建设邯郸科技园区,打造邯郸乃至四省交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辐射源”。二是壮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两大集聚区。三是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功能材料)、武安银隆新能源汽车等十大产业基地。四是依托各县(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多点支撑”。

严格“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6类标准,倒逼产能退出,推进转型升级。一是环境标准。按照“提高标准、分段达标、梯次退出”的原则,逐步加严排放标准。二是环境评价。强化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减量置换。三是生态红线。我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396.65平方公里,对红线区域内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退出、拆除或关闭。四是监管执法。严格的环境监督不仅是压力,更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询问切中热点,应询详答实解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委员和代表们争相举手提问。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委员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爱军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的问题,向市工信局局长王晓涛提问,如何做好民营企业要素保障?王晓涛局长从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投融资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企业家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了回答,并重点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土地紧缺、用电成本较高的问题,表示将联合国土部门,对符合产业方向、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强度大的民营经济项目优先安排指标,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重点民营经济项目用地;积极与电力部门对接,推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电价政策,降低用电成本。

市人大代表刘健则重点针对气代煤过程中出现的气荒,燃气、电力取暖保障不到位,在保护大气环境改善的同时如何保障群众取暖问题,向市环保局局长齐海新提问。齐海新局长针对代表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回答道:“大力推进集中供热以及‘煤改气’、‘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蓝天与温暖,一个也不少。为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我市主城区邯电、马电和西部供热源已全面启动,按照今年的供热需求,供热能够保障。同时环保部和省、市环保系统组织开展了燃煤锅炉治理和保供暖全面排查工作,对已完成改气,改电的生活取暖锅炉,强化气源、电源保障,确保供暖锅炉正常运行。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多能互补、综合集成’的原则,扩大供热能力,千方百计保障冬季清洁取暖。”

此外,委员和代表们还就如何促进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如何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有哪些具体政策和措施来保证化解产能企业职工实现平稳转岗就业,兜牢民生底线?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如何利用好我市现有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到邯郸就业创业等一系列问题一一发问,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建设局、环保局、科技局、工信局等市直部门负责人以坦诚、负责的态度,对所有问题有问必答。

询问重在实效,确保整改落实

此次专题询问既严肃认真,又宽松和谐。问者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答者实事求是,坦诚深入。大家在问答之间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些重大的、关键性的问题作了详细解剖,既摆出了问题,也分析了原因,对于下步工作的开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正如主持询问会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希斌所肯定的:“所提问题抓住了主要矛盾,有深度,有质量。市政府杜树杰副市长和7个部门负责同志应答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坦诚深入,回应了社会关切,工作方向和着力点更加明确,专题询问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还要求“市人大有关部门要及时梳理汇总意见和问题,转交市政府研究办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将办理情况以书面形式,于4个月内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保证询问这种监督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永斌在会上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对专题询问这一重要监督方式的认识,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结合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对全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工作开展了专题询问,这是常委会第一次开展专题询问,也为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探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各专委会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专题询问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流程,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分管工作领域,确定好2018年度专题询问的议题,使这项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阅读16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