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调 研 报 告
(2017年11月13日)
按照市人大财经委关于开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专题询问同步调研的通知要求,曲周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小组,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围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调结构促转型发展成绩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持续努力下,全县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坚持龙头带动,做强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和产业规模大幅提升
我县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1246”战略重点,强化政策扶持、做大发展平台、完善配套体系,做大做强自行车(童车)、生物食品、精密轴承、节能环保四大主导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自行车童车产业已发展成以小海豚、亿航、亿丰、半球等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以小贵族、骐达、仕帅、健尔乐等110多家小微企业为主体,以1800多家自行车加工点为基础的庞大产业体系;生物食品产业以晨光生物集团为龙头,发展出了天旭姜黄色素、瑞德色素等一批特色企业,仅晨光公司一家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超过21亿元,实现了一个中国第一、三个世界第一,即天然色素产销量居中国之首、辣椒红色素产销量世界第一、辣椒精产销量世界第一、叶黄素生产总量世界第一;精密轴承产业以鸿力轴承公司为龙头,建成占地500亩的现代轴承产业基地,使用国际领先的i5智能数控机床,可生产P0—P4等级的1500余个规格和品种的轴承,配套建设的轴承孵化产业园,为中小轴承企业提供用地融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现代物流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已经吸引海康、嘉特、德高、哈轴等8家企业入驻;节能环保产业,引进山西聚力环保集团在曲周建设环保国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4亿元,连续两年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装置和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已经投产,可为医院、社区、美丽乡村等提供全套环境治理方案。
(二)坚持招大引强与自主创新并举,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县按照“京津突破、聚焦重点”的思路,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盯紧优势产业、盯紧京津产业转移、盯紧一带一路和盯紧三产服务业”四大重点开展招商,重点引进了北京首农集团、北京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聚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北京众德迪克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智能电子制造产业链搬迁等一批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头羊企业,这些企业投资的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曲周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智能制造、大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推动曲周产业迈向中高端。在加大外引的同时,我县还注重内生培养,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不断实现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发展。特别是我县与中国农大40多年来精诚合作、共同战斗,不仅解决了曲周盐碱地难题,还在曲周开展了农业创新研究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了县校融合发展。在自主创新方面,曲周晨光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自主开发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1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技术130多项,科技成果奖励100多项,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晨光公司也从一个作坊式小厂成长为辖21家子分公司的跨国集团公司。恒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吸引清华大学教授李庆丰来公司创业,生产的高纯超细氧化铝粉在国内荧光粉市场领域占有率为75%以上,实现了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市场占有量第一“三个第一”;公司生产的ITO靶材,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日本和韩国的产品垄断;目前公司正在研发3D手机陶瓷背板,推动产业链往下延伸。曲周自主创新的企业还有很多,像森蔚节能变压器、薪火型煤专用炉具、韶乐新型墙体材料、润尔木塑型材等一批企业,都是依靠自主创新,拥有核心专利技术,才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可以说在曲周有创新的氛围、有创业的激情、也有企业发展的沃土。在集中精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在为传统产业(比如纺织、家具制造等)搭建发展空间,在经济开发区内,我县专门规划建设了纺织产业园和家具产业园等园中园,整合上下游配套,实现传统产业集聚发展,有力实现了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三)坚持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并重,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我县坚持抓产业就是做民生的发展理念,集中精力做好农业产业化、服务现代化、民生普惠化等各项工作,人民群众收入和社会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有效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特别是整村流转,东刘庄村成为苗木种植示范村,发展了相公庄苹果、老营西瓜、白寨中草药等一批特色种植产业,培育了晨光生物、宇龙粮油、政麟食品、天赐调料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01元,同比增长9.4%。二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工业产业链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成轴承产业孵化园,谋划建设科技创新园和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实现铁路、公路联运,提高产业发展服务能力。围绕历史、农村、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游、乡村游、体验游,建成相公庄、黄庄、前衙等乡村游特色示范村。三是全力发展居民服务业。我县立足邯郸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房地产业和生活服务业,建成万城国际商贸城、意明商厦、铜锣湾购物区等现代商场和小商品集散地;实施医养结合,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中医院康复养老中心建成,太极湖养老产业园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二、问题和不足
虽然近年来全县调结构、促转型成果突出,但是面临新时代、新要求,尤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我县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产业链体系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
近年来,曲周县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是产业链拓展延伸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例如,自行车(童车)产业高档零部件还没有实现本地化生产,整车组装类型偏向于普通家用型,对于智能型、休闲型、运动保健型高档自行车童车产品涉及还比较少,尤其是对于金属精加工、表面喷涂、模具制造等重要配套环节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差距。食品生物产业天然提取物加工还主要停留在食品加工层次,红色素、叶黄素、辣椒精等产品作为原材料外销较多,深加工成品化生产还比较少,应该针对生物医药、养生保健、化妆品等终端消费品方向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和成品化生产,实现产业链拓展延伸和填平补齐,健全完整配套的产业体系。精密轴承产业在金属材料加工、热处理等工艺环节还比较欠缺,轴承产品外销居多,成套减速器生产还未实现本地化。
(二)要素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化不足,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建立不完善。尤其是金融市场参与度不高,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土地市场规划管理不规范,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三)简政放权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简政放权的制度设计仍显落后,尤其是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商事制度改革不够彻底,工商登记、项目立项等环节的前置事项清理压缩不够到位,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创办注册手续简化政策未能充分落实,限制了市场发展活力的充分释放。
(四)创新创业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不足,以创新推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推进不足,尤其是对顺应网络化、信息化、社区化趋势的创新创业模式引导扶持不足、规范管理缺位。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入,在强投资刺激政策退出以及生产成本高企、综合产能过剩、强化城乡均衡发展、强化生态环保、严守土地红线、严控地方债务等条件的共同约束下,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各线城市均已步入需要“同步转型”的发展新阶段。顺应“同步转型”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在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有更大突破。一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要加快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建设,全面推行权力清单、监管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划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严格推进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宽入严管”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简化创办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注册手续。二要大力创新投融资体制,强化资本市场。以扩大信贷投入为核心,加强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在政府投融资领域,积极引入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地下管廊、市政、环保、科技创新、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的社会效应。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科技保险制度,为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保驾护航。三要加强引导扶持,推进创新创业。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在建成区内,加强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利用好“互联网+创业”手段,发展顺应网络化、信息化、社区化趋势的创新创业模式,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在乡村地区,按照“县域经济抓开发区、乡村经济抓产业园”的思路,加强乡村产业园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以农村特产电商、特色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生产等业态为重点,加强创业引导和扶持,推动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四要优化软件环境,建强开发区平台。要强化市级层面顶层设计,推进指导各县进一步密切开发区管委会同县直部门的配合协作关系,县直部门能够授权的授权、不能授权的派驻代表,实现开发区管委会与有关县直部门的直接有效对接。深化开发区管委会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行政化任命+企业化聘用”的人事制度模式,建强开发区职业化、专业化干部队伍。成立开发区资产运营公司,引入PPP投融资模式,强化土地一级开发及工业地产运营等业务,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建强开发区平台,更好为企业提供服务。
(二)填平补齐和拓展延伸产业链,实现主导产业集群化、体系化发展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按照链条化产业发展思路,创造条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填平补齐现有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拓展延伸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打造完善配套的产业链条和规模化产业集群,这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和高效规模化产业集群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1.主导产业配套延伸
紧密围绕县内四大主导产业,延伸发展配套产业,填平补齐现有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形成高效率、规模化、集聚化的产业链及产业体系。
(1)自行车(童车)产业相关联:金属加工、表面喷涂、模具制造、运动休闲及健身器材等产业。
(2)食品生物产业相关联:农业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精品包装、医药大健康等产业。
(3)精密轴承产业相关联:金属加工、热处理、特种轴承配套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4)节能环保产业相关联: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城乡垃圾回收转运及资源化利用。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服务于制造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对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以支持工业发展的决心和力度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要结合我县区域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大产业培育和创业扶持力度。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工作,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精准招商
1.紧紧抓住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在完善硬件设施及配套服务的基础上,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县鼓励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要让来我县创业发展的企业快落地、留得住、能发展。让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县,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加大企业发展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培育本土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同时,加强同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