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情况汇报

2018-10-06

邯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

20171023日)

根据通知要求,立足部门职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主要成效

2016年以来,全市工业在压减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下,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效益大幅提升、结构逐步优化。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82亿元,同比增长5.0%20171-9月份,完成1114.8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一)轻重工业比逐步均衡。邯郸市以钢铁、煤炭、建材、焦化、电力为主的结构明显优化,2015年,我市轻重工业比为24.575.52016以来,我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结构明显优化,2016年轻重工业比达25752017年有望达2674,轻工业比重较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低耗能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近几年来,低耗能行业发展迅猛,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速连续三年居9大行业之首,比重由2015年的13.1%,增长到2016年的16.6%2017年可达17%以上;低耗能行业比重由2015年的35%,增加到2016年的37.3%2017年有望达到38%以上,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电耗为0.26千瓦时/元,2016年降低到0.24千瓦时/元,20171-9月份为0.19千瓦时/元。

(三)区域分布更加合理。近年来,东部县工业发展较快,工业总量迅速增长,东西部的工业差距明显缩小,按区划调整后的口径,2015年东部9县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32.5%2016年达到32.8%20171-9月份达37.6%,其中成安县、曲周县工业总量分别居全市第34位,超过部分西部县区,全市工业区域分布进一步合理。

(四)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提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钢铁、煤炭行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邯钢集团的汽车板、重轨等品种实现了批量生产,汽车板已经出口到欧洲;部分煤制汽、煤制油项目达产达效;另一方面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装备制造业实现整车制造资质零的突破,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及新材料产业正在成为工业新增长点。

(五)规上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16年以来,市工信局切实加大项目投产达效工作力度,新增入统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16年新增入统企业161家,今年预计新增入统企业130家以上,年底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可达到1450家以上,较2015年净增235家。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工业转型的突破口,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延伸与完善重点产业生产链条。截止2016年底,累计申报省“千项技改”项目1500多项,列入重点技改项目计划981项,总投资达3366亿元。2017年全市实施的技改项目338个,总投资2667.2亿元,重点推动了武安新能源产业园四期、永洋特钢搬迁、聚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巩固了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基础地位,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二)化解行业过剩产能,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预留空间。“十二五”以来,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运用法律、市场、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坚定不移的化解行业过剩产能。2016年,我局化解焦化过剩产能433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2017年,按照国家、省安排部署,我市压减焦炭产能350万吨,超省任务70万吨。另外,积极推进了钢铁、水泥等行业重点企业退城进园、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优势企业竞争力;与专业机构合作,建设《邯郸钢铁、焦化行业象限评估体系》,运用科学的、标准的、可量化的、可操作性的管理工具,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合理地压减过剩产能,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留出空间。

(三)扶持优势企业发展,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引领方向。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支持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广的优势企业,通过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快了工业转型步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百家成长型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十百千”企业培育计划的通知》、《关于扶持培育“双十”重点企业的通知》等,对行业龙头、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了领导分包、资金支持、税费减免、人才引进、土地供应等优惠政策。经过持续努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行业企业迅猛增长,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的中坚力量,为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凝聚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而且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了《关于补齐产业短板加快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并对重点培育的精品钢材、食品加工、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基础零部件等十大产业集群生产链条进行梳理,编制了《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关键缺失和薄弱环节及发展路径》,针对产业的34个发展短板和缺失技术,制定了产业精准招商,开展铸链工程,实施对标行动,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基础零部件等领域,促进了一批延链、补链的项目落地投产,填补了产业空白。

(五)优化营商环境,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增添活力。一是实施合力扶工助企活动,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的通知》要求,制定出台我市《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工业企业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产业龙头企业、利税大户、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由市级领导、市直涉企部门及各县(市、区)县级领导联系分包,进企业、送政策、促发展,实现对规上工业企业的全覆盖,并建立完善“一单一卡一会”制度,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集中力量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缓解企业融资难,围绕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市开展金桥帮扶行动,累计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贷款转贷短期周转资金300多亿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抵押质押担保登记工作的意见》及《实施细则》,盘活企业存量资产300亿元以上,得到了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的肯定,同时开发了科技型助保贷、政府采购贷、金财通等产品,保障了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降低企业成本,根据中央、省降低企业成本的安排部署,2016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降低企业成本保障要素供给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企业帮扶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重点围绕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融资成本、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和企业创新创业成本等6个方面具体推进,自政策实施以来,累计降低企业成本30多亿元。

(六)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一是持续开展项目推进活动。通过重点项目集中观摩、集中开工、分包推进等活动,在全市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支撑能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地,如武安市银隆新能源汽车、冀南新区中材风电叶片、经济开发区王老吉,其中部分企业持续新上项目,税收已经突破亿元。二是狠抓工业项目达产达效。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集中资源保障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工业用地指标、省重点项目数量占总量的80%。同时实施专人分包负责、全程帮扶的工作制度,一大批新建工业项目如期投产达效,年均新增入统企业200家左右,2016年底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12年底净增加525家。三是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近年来,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积极对接京津地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主动承接外地产业转移,先后引进了北京马大姐食品、哆呋食品、奥斯奇家具、中国建材集团、北京首农有机食品、科莱电梯等重点项目,部分企业已投产达效。

(七)推动工业污染治理,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完善机制。一是提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现场管理水平,制定工作方案,推广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规范工业企业料堆场管理,开展专项督导,目前,对全市407家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料堆建立了工作台账并实施规范化管理,其中符合标准要求的406家,占99.8%二是改造工业燃煤锅炉,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制定了《全市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实施方案》,会同发改、环保等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推广和实地督导,强力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截止2017930日,完成工业燃煤锅炉改造909台,3894.21蒸吨,提前完成3年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任务。三是实施错峰生产,根据《邯郸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的要求,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从电量、煤量、产量三个方面进行监管,突出抓好焦化、建材、铸造等行业企业秋冬季错峰生产,及时排查建材、焦化、铸造、碳素、玻璃行业无组织排放,并汇总建立《无组织排放改造全口径清单》,消减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最大限度降低工业大气污染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钢独大的工业结构仍然持续。尽管全市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但多年来形成的以钢铁为主体的工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今年1-9月份,钢铁行业完成增加值458.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41.2%,煤炭行业占6.4%,再加上焦化、建材、电力等行业,占比已达到60%以上,工业结构仍然偏重。

(二)工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全市工业产品资源初加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特点突出,在统的150多种产品中,主要是钢材、水泥、焦炭、棉纱、食品等传统市场大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较少,研发投入低,缺乏高层次人才、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高精尖加工能力、综合制造服务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薄弱。

(三)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关键核心环节。部分产业缺失关键项目,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导产品集中于产业链某个阶段,上下游企业和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如自行车配件缺少镀锌工艺,石墨电极缺少石墨化工艺,白色家电缺少压缩机、电机生产工艺。

(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受资源环境制约,投资明显回落,在发展新兴产业上,受认识水平、技术能力所限,新兴产业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不足,部分企业虽有资金,但在投资选项上还很慎重,没有投资目标。企业加大投资、大上项目、扩张规模的积极性不高,投资力度有所下降;同时部分投资项目手续不全,不能入统,造成投资漏报。

(五)创新能力不强,“双创”氛围亟待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各类企业及市场主体5.2万个,但“双创”氛围仍然不浓,千人拥有企业和市场主体数还没有达到全国15.2个的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千人拥有企业及市场主体3050个相比差距明显,对产业转型支撑不足。另外,部分企业家还存在思维定势、资源依赖、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主动适应经济新业态,融入京津冀发展战略,培育全球化视野方面,亟待提高。

四、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目标

2020年,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轻工业比重持续增高,达到2872,规模以上重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25%以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全市重点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

(一)规模效益同步提升。2020年(下同),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1680亿元,年均增长6%;规模工业利润总额超过260亿元,年均增长10%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工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基本建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三)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7%

(四)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13个特色产业,县域工业产业特色更趋明显。产业园区发展加快,全市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

(五)两化融合取得突破。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水平显著提高,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培育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150个,5个国家级、10个省级、100个市级众创空间,企业信息化应用指数居全省中上水平。

五、下一步主要措施

(一)抓工业运行。一是深入开展合力扶工助企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情况,及时研究企业存在问题,对共性普遍问题进行会商,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责任、明确分工,限时办结;对事关工业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及时提请市政府专题研究,为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把脉会诊、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推动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缓解企业融资难。摸清融资困难企业需求,加大政银企协作力度,组织政银企对接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和担保力度;继续深化金桥帮扶行动,为企业贷款转贷提供支持,降低企业转贷成本。三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优先采用本地小微企业配套产品和服务,形成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更加紧密协作配套关系;开展区域内产销对接,组织多种形式、针对性强的产销对接活动,同时立足优势产业,组织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产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外地市场。

(二)抓产业升级。一是开展工业设计工作。制定出台《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实施意见》,学习借鉴深圳成功经验,构建工业设计创新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邯深合作工业设计中心,推进高校、设计机构、制造企业的有效协作,面向重点行业、军民融合产业及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工业设计对接服务,提高我市创意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推广水平。二是壮大军民融合产业。依托718所、汉光等机构的技术优势,搭建军民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军民结合示范园区、军民结合示范基地的建设水平,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三是培育大智移云产业。尽快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实施方案》,依托邯郸云计算中心,加快电子政务系统的搬迁改造,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及部门间的业务协同,逐步开展面向金融、交通、医疗等方面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四是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围绕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在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方面,推广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培育智能工厂、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提升企业技术研发、经营管理水平。

(三)抓项目建设。一是加快重点技改项目进度,全市正在实施的技改项目338项,总投资2667.2亿元,列入今年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千项技改)计划53项,总投资达232.4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位居全省前列。我局将对全市230个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进行分包,实行领导带队,现场推进,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二是促进新建项目达产达效,对年内拟竣工投产的投资亿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实施台账化管理,保障要素供应,强化协调配合,定期调度督导,确保年底前完成新增入统130家的任务,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三是做好项目储备,立足职能优势,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帮助企业谋划一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中长期项目,不断完善全市工业项目库,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四)抓创新创业。完善鼓励创业政策,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各项支持、鼓励、发展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民力、集聚民资,鼓励社会各类人员不分领域、不拘形式、不限规模自主创业,尤其是鼓励体制内优秀人才在不影响单位工作和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前提下领办或创办企业及实体,带动广大群众创业发展,引导现有企业扩张发展、二次创业。同时,要加快各类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高标准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发展平台。

(五)抓招商引资。以京津地区为重点区域,以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轻工食品为重点产业,加大重点企业对接力度,力争引进一批重大项目。1.围绕薄弱环节招商。进一步强化铸链、补链工程,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精品钢材、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针对性招商,集中力量引进1-2个弥补产业短板的重大项目,提升竞争能力。2.推动企业招商。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抓住有利时机,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挂靠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3.开展重点产业招商。把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特种管材等产业作为重点,适时举办“京-冀(邯郸)重点行业对接洽谈会”,积极引进京津现代产业技术、战略投资者和金融资本,扶持壮大我市重点产业实力。

(六)抓化解过剩。一是结合行业象限评估体系和行业发展实际,根据国家、省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明年焦炭压减方案,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地化解行业过剩产能,充分发挥六个标准、四个杠杆的作用,倒逼环境污染大、经营效益差的产能、企业退出市场竞争。二是促进传统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推动钢铁、焦化、水泥、化工等行业退城进园、兼并重组,帮助重点企业制定整体搬迁、产能置换方案,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加快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阅读43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