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
情 况 汇 报
(2017年10月23日)
按照会议要求,现就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下力攻坚,抓调整、优结构、促转型,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从产业结构看,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12.7:53.6:33.7调整优化为12.5:47.2:40.3,二产下降了6.4个百分点,三产提高了6.6个百分点,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9%,高于二产25.3个百分点。二是从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已从“十一五”时期7.3:92.7调整为25:75,重工业下降了17.7个百分点。其中,钢铁行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已经从最高的57.5%下降到39.8%。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6.6%和14.5%,比2012年提高8.1和8.6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由过去的钢铁、煤炭、建材、电力传统支柱产业“老四样”,变成了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煤炭、纺织服装“新五强”。三是从三大需求看,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由60%左右下降为5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34%上升到46%以上。四是从能源消耗看,万元GDP能耗由2009年的2.14吨下降到2016年的1.14吨。
一、突出重点项目攻坚,着力夯实经济增长基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重要抓手和主战场,以优质增量扩总量、提质量。先后出台《邯郸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邯郸市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对重点项目实行四色管理法的通知》等制度措施,持续增加有效投资,蓄足经济增长动能。持续推进“三集中”机制。从2012年开始,连续开展11轮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集中观摩活动,累计签约亿元以上合同项目657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32个,观摩亿元以上项目664个,实施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22个。争列省重点项目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以总投资300亿元的武安新能源产业园、总投资200亿元的国际陆港、总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实施,经济发展支撑力进一步增强。下力破解瓶颈制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项目)机制,实施“四色管理法”(项目进展快的为绿色,正常的为白色,落后的为黄色,严重滞后的为红色),重点对落后或严重滞后的项目督导调度,破解瓶颈问题。上半年为省重点项目供应土地4025.6亩,数量居全省第一,得到许勤省长批示肯定。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开发区四项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首批改革任务已完成,14家开发区设立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引领作用,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指标实现大幅增长。
二、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高端高新产业。着眼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手抓传统产业减量提升,一手抓高端高新产业增量培育。全面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按照“减量调整、先建后拆、启新拆旧”的原则,重点谋划实施了冀南钢铁、永洋特钢、新兴铸管、宝信钢铁等减量调整、升级改造项目。永洋钢铁一期已经竣工,启动联动调试;宝信钢铁完成省备案手续,太行、冀南钢铁前期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品种钢比例达到70%以上,产能达到3000万吨。2016年,邯钢集团实现汽车用钢“整车造”,填补我省空白。持续壮大高新高端产业。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打造超千亿元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邯郸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专件,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2013年以来,共实施高端高新产业重点项目390多个。其中,中船重工718所国家02重大科技专项“极大集成电路系列特种电子气体材料”(国内唯一)研发及产业化填补国内电子气体材料空白;总投资300亿元的武安新能源产业园三期投产,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钛酸锂材料与电池生产基地在我市建成,目前新能源四期已实现开工建设。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7.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今年1—9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初步核算完成167亿元,增长32.2%。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先后出台了《邯郸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关于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专件,实施了总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总投资50亿元的林安智慧物流园、总投资26亿元的武安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服务业支撑项目。我市成功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单位、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娲皇宫、广府古城成功晋升为5A级景区,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7%。
三、突出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2013年以来,累计压减炼铁产能1632万吨、炼钢产能1358万吨;退出煤矿11处,产能463万吨;压减焦炭产能909万吨、水泥及熟料产能375万吨;淘汰落后火电机组11台、30.7万千瓦时。特别是今年8月31日,我市组织开展了化解钢铁煤炭焦炭火电四大行业去产能集中关停行动,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省定去产能任务。多措并举去库存,1-9月份,全市商品房去化周期为12.8个月,处于9-18个月的合理区间。其中,主城区住宅去化周期为7.9个月。积极有效去杠杆,印发了《关于建立邯郸市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集中开展六大专项行动进一步创优金融生态环境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截至9月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99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323.2亿元,存贷比为66.6%,位列全省第五。综合施策降成本,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管理、财务、销售费用)为4.23元,同比减少1.01元。持之以恒补短板,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确定了150家培育对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邯郸市旅发大会。
四、突出协同平台创建,着力增强发展创新活力。加速协同发展。成功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大学企业家校友走进邯郸”等专题活动,组织2017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专项行动、省3.19“河北之夜”主题活动、省5.18廊坊经洽会、9.8厦门洽谈会等系列招商活动,与京津地区达成合作意向102个。积极对接中国电子、中建材、中钢研等央企30家,引进中建材、新兴际华、中国恒天、中煤科工、中储棉、全国供销总社、中化等7家企业的8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22个。总投资10亿元的中材风电叶片项目,从开工到产品下线,有效工期仅100天,创造了央企在邯郸落户投产的新速度,目前项目二期正在加速推进。总投资60亿元的中国电子北方产业基地环保科技园正加快实施。力促科技创新。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承接京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北大邯郸创新研究院、国家科技领军人才邯郸驱动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邯郸分院建设,吸引京津高校、科研机构来邯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全市建立院士工作站达20家。截至目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家,总数达到259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55家,总数达到6716家;登记备案企业研发机构1540家。深化双创行动。制定实现创业便利化、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配套支持政策,鼓励支持建设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和研发机构,进一步降低创业创新门槛,最大限度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武安工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邯郸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列入第三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省4家);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煤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第一批河北省“双创”示范基地(全省22家)。截至目前,培育众创空间36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
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邯郸工业主导、结构重型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当前全市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新兴产业占比仍然较小。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2%,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1.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低于全省9.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6.3个百分点。二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资金方面,贷款规模已上收国家,特别对传统行业只收不贷,很多行业经营困难。8月末,新增贷款147.56亿元,较同期少增12.41亿元,居全省第10位。土地方面,占补平衡指标落实难。今年全市200项在建市重点项目中,有130个项目仍然存在土地指标问题,缺口达到2.1万亩。三是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以来,我市铁腕治理大气污染,制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29”方案,做了大量繁重艰难工作,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污染物总量仍然很大,导致1—9月,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8.76,比去年同期升高17.4%,PM2.5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升高26.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契机,认真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坚定不移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持续攻坚重点项目建设。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一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重中之重,下力抓好重大新兴产业项目。一是抓好项目谋划。实施“三百”工程,明年全市重点推动300项重点项目,即全力推进总投资100.5亿元的武安市格力精密装备制造、总投资81亿元的武安新能源汽车四期、总投资30亿元的开发区汉光新材料产业园等200项重大实施项目,抓好总投资134亿元的冀南钢铁集团重组搬迁、总投资209亿元的邯聊长客专、总投资104亿元的京石邯城际铁路等100项重大谋划项目。二是创新推进模式。落实省市县三级领导亲自协调机制,持续开展“三集中”活动。根据“四色”管理法,每月对各县(市、区)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亿元以上社会类投资项目投资完成率等指标进行排名通报,进一步加压促动。三是突出瓶颈化解。支持产业项目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使用土地。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重点解决因受占补平衡影响未开工的重点项目和急需用地的重点在建项目。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投资公司和有融资需求的重点企业、项目对接活动,拓宽重点项目融资渠道。
(二)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化解过剩产能。坚决完成2018年度省定钢铁去产能任务。多措并举加快磁县六合煤矿、永年焦窑煤矿等2座煤矿关闭退出,大唐马头电厂、峰峰集团孙庄矸石电厂等5台机组关闭退出,实现压减煤炭产能115万吨,火电机组容量24.7万千瓦。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3+3”钢铁产业规划要求,大力推进减量重组项目,力争太行钢铁、冀南钢铁尽快完成省级项目备案,实现开工建设。持续推动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确保邯钢老区焦化磁县搬迁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国电邯郸热电厂搬迁总体方案及前期手续办理取得突破。三是实施改造升级。围绕提档升级,针对邯钢、新兴能源装备、美的电器、峰峰集团等重点企业,开展服务化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创新提升专项行动,明确具体路线图,向中高端跃升、向下游产业延伸、向新材料产业和精加工领域进军。
(三)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打造产业集群。围绕“2322”工作思路,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新支撑产业,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绿色低碳三大新动能产业,信息技术、数字创意两新亮点产业,储能、氢两大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四梁八柱”。二是强化园区支撑。强力打造经济开发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围绕新技术、新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打造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支撑项目,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围绕中船重工718所、汉光重工两家军工企业,谋划实施总投资468亿元、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中船重工(邯郸)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努力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三是实施创新工程。组织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出台全市“双创”行动计划,积极申报国家、省“双创”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2018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总数突破50家。
(四)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华耀城、浙江商贸城、林安智慧物流、万合公铁港多式联运、美食林环球中心等商贸物流项目尽快竣工投用,支持武安保税物流中心、青岛保税港区邯郸(鸡泽)功能区建设运营。加快推进冀南(永年)快递园区建设,打造快递区域分拨仓储中心。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推动全域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加快武安东太行、磁县溢泉湖、广府太极文化产业园、紫山景区等旅游项目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更多的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5%以上。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五)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创新载体,今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推动2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晨光集团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实施先进装备制造、高性能新材料等技术创新专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工作,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6%以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智库建设,实行更具灵活性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双创”活力。大力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商业模式,支持开发区、高校、企业盘活存量设施和场地,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