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报告
——2017年12月18日在邯郸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六次会议上
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翟增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就全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请予审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
——三次产业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9年二产最高的12.1:55.1:32.8,调整优化为2016年的12.5:47.5:40.0,二产占比累计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三产占比累计提高了7.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三产服务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9月份,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102.5亿元,同比增长9.9%,高出GDP增速2.8个百分点,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0.7%,较2016年底再次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加快转型。一方面,以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四大支柱产业已由钢铁、煤炭、电力、建材“老四样”,转变为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煤炭、纺织服装“新五强”。今年1-10月份,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分别完成增加值212.4亿元、101.8亿元、69.3亿元,同比增长34.4%、21%、10.1%,增幅高于规上工业28.6、15.2和4.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今年1-9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2.2%,增幅高于规上工业25.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不断改善。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大幅降低,万元GDP能耗由2009年的2.14吨下降到2016年的1.14吨,连续几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今年1-9月份,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6.56%,超出年初计划2.43个百分点。重点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规模加快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大,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今年1-9月份,全市规上工业煤炭削减量达到285.7万吨,削减幅度超省定计划120.7万吨。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每亿元GDP贡献公共财政收入不断提高,已由2009年432.7万元,增加到2016年613万元。今年1-9月份,每亿元GDP贡献公共财政收入达到652.2万元,较2016年底再次提高39.2万元。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持续增强,今年1-9月份,社消零总额完成1133.4亿元,增速达到11.1%,高出GDP增速4个百分点,高出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
二、今年以来主要推进措施
(一)做加法,坚持以优质增量加快产业升级。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2017年,争列省重点项目33个,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25个,占总数的75.8%。截至11月底,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1.5亿元,占年计划的135.7%,超时间进度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一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2322”思路,做强做优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壮大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发展信息技术、数字创意产业,超前布局储能、氢能产业,1-1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482.4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市比重达到13%,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二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着眼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深入实施,谋划建设中船重工(邯郸)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718所、汉光重工先进技术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吸引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聚集发展。2017年-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468亿元,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三是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打造“4+5+9”中心城区物流发展态势。加快实施总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总投资26亿元的武安保税物流中心、总投资15亿元的青岛保税港区邯郸鸡泽功能区等一批重大现代物流业支撑项目。推动我市成功争列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四是加快打造文化旅游业。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等系列专件,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娲皇宫、广府古城晋升为5A级景区。1-11月份,旅游总收入完成583.4亿元,同比增长37.2%。
(二)做减法,坚决打好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五年累计压减炼铁产能1632万吨、炼钢产能1358万吨,两年压减煤炭产能463万吨、焦炭产能783万吨,2017年压减火电机组30.7万千瓦时。按照目标到2020年,压减火电机组1/5以上、钢铁产能1/4以上、煤炭产能1/3以上、焦化产能1/2以上,实现传统产业大幅瘦身。一是依法依规、倒逼退出。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六类标准,坚决用好规划、土地、社保、税收四个“杠杆”,倒逼不达标过剩产能限期退出。二是整合重组、减量调整。以组织结构的整合重组,带动企业数量和产能的减量调整。永年永洋特钢“8变1”,压减炼铁产能53万吨、炼钢产能55万吨,一期已经竣工试运行;峰峰华信钢铁实现“6变1”,压减炼铁产能29万吨、炼钢产能35万吨,完成省备案手续;减量重组、退城进郊的武安冀南钢铁、太行钢铁,共压减炼铁产能126万吨、炼钢产能138万吨,均将于2018年开工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最终形成邯钢、新兴铸管、天铁3大国有企业和永年、峰峰、武安3个重点区域的“3+3”钢铁产业格局,钢铁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5家下降到10家左右。三是集中关停、集中拆除。按照全市统一部署,8月31日,组织开展化解钢铁煤炭焦炭火电四大行业去产能集中关停行动。共关停高炉12座,压减炼铁产能484万吨,关停转炉6座,压减炼钢产能354万吨;退出煤矿4处、压减煤炭产能187万吨;关停焦炉10座,压减炼焦产能350万吨;关停火电机组11台、压减火电规模30.7万千瓦时。
(三)做乘法,以改革创新力促转型发展。全面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协同创新。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引进京津先进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创新团队等创新要素,全面打造经济开发区、冀南新区、涉县冀津产业园三大承接平台及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切实强化协同发展。2017年,通过组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等系列专项行动,累计签约引进京津合作项目192个,协议总投资3751.4亿元。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省市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已建成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16家,全市累计登记备案研发机构企业1540家。鼓励支持建设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和创业基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创”载体。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备案新增895家,达到6956家;已建立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孵化器7家,发展各类众创空间44家。三是推进金融创新。持续放大科技贷款放贷规模,2016年以来,已累计为156家中小企业放款3.79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市政府出资4000万元,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了总规模2.5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对6家企业投资入股6239万元,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财税金融服务。
(四)做除法,狠抓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出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29”方案,倒逼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排放治理。紧盯主城区、武安、磁县、峰峰等重点区域内的钢铁、焦化、电力等行业污染治理,18家钢铁企业进行了313项升级改造工程,25家焦化企业进行了77项治理工程。建立无组织排放全口径清单,共排查重点企业796家,实施全行业、全工艺流程整治。二是抓好“散乱污”企业治理。强力推进城市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10家企业实现退城任务。按照“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设备、清原料、清场地)和“两化”(硬化、绿化)要求,全市排查“散乱污”企业29201家(占河北省的三分之一),全部实现清零整治。三是抓好重点企业运输污染治理。大力实施“汽运”改“铁运”,全市30家重点企业铁路运输占比由30%提高到52%。对主城区绕城高速以内重型柴油货车分阶段实施清洁能源改造,从源头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四是抓好工业用煤治理。实施精准削煤,结合去产能工作及供暖季错峰生产要求,将300万吨削减任务落实到140家重点企业,逐企业划定煤炭消费红线和削减目标。围绕主城区“散煤清零”,清理取缔174家储煤场,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93台,科学有序推进工业企业“煤改气”、“煤改电”、“煤改新”等重点工作,重点企业能源消费得到了持续优化和提升。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坚定不移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完成2018年度省定钢铁去产能任务。多措并举加快磁县六合煤矿、永年焦窑煤矿等2座煤矿,大唐马头电厂、峰峰集团孙庄电厂等5台机组关闭退出,压减煤炭产能115万吨,火电机组容量24.7万千瓦。加压促动,全面完成省定2018年度焦化去产能任务,确保到2020年再压减910万吨。针对钢铁、煤炭、焦化等重点行业,实施创新提升专项行动,向中高端跃升、向下游产业延伸、向新材料产业和精加工领域进军。大力推进钢铁减量重组、退城进郊项目,确保永洋特钢平稳运行后尽快达产达效,2018年华信钢铁、太行钢铁、冀南钢铁实现开工建设。
(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不断释放我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源动力。重点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功能材料)基地、武安银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邯钢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曲周生物制造产业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力争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突破16%。积极推动总投资21亿元的718所特种气体、总投资197亿元的中文在线赵文化产业发展、总投资20亿元的中化集团新材料中间相碳微球、总投资20亿元的中建材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总投资10亿元的汉光耗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打造我市“弯道超车”竞争新优势。
(三)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服务业“三个全面升级”专项行动,大力提升服务业承载力、要素聚合力,切实增强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深入落实全省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瞄准省市确定的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养老、健康等8个服务业重点行业,切实加大项目谋划推进引进力度,积极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邯郸国际陆港、总投资26亿元的武安保税物流、总投资15亿元的青岛保税港区邯郸鸡泽功能区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四)持续攻坚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三集中”工作机制,强化“四色”管理法,针对明年全市初步安排的310项市级重点项目,按照“市级领导+县(市、区)”、“市长+部门”的工作体系,每月对各县(市、区)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等指标进行排名通报,全力攻坚项目建设。围绕重大项目谋划,实行分层分级负责制度,县(市、区)重点负责10亿元以下项目,市级重点负责10亿元以上项目,一个项目一个市领导、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加压促动。瞄准“215”目标,充分激发四个招商组以及各县(市、区)招商引资积极性,力争年内洽谈和引进2个投资超百亿元的战略支撑项目、15个投资超50亿元的大项目,带动全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五)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和研发机构创建等专项行动,力争2018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80家左右,培育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以上。实施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抓好“百人计划”、“特殊津贴专家”、“三三三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培养选拔项目。2018年,力争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5500人以上。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以上,新培育发展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0家以上。
(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突出抓好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调整,全面加快以煤为燃料的工业企业新能源替代,力争2018年重点企业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0%,减少汽运32万辆次;主城区及周边地区128家重点企业逐步完成改造提升、退城搬迁和关停工作。切实加快工业企业排放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治理和生活面源污染治理,确保2018年完成53家企业消白烟治理;市政用车全部实现LNG、CNG等清洁能源货车运输,主城区全面禁止重型燃油货运车辆通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