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监督助力发展落实重大决策部署
——市人大常委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工作专题询问实录(之四)
询问人:王再鹏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问:我市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何利用好我市现有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到邯郸就业创业?
应询人:殷立君 市人社局局长
答: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人才交流,强化人才引进,提高人才素质,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8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3.5万人,高、中、初级比例为12:38:50;高技能人才23.68万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到13%;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4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519人,3名外国专家荣获“燕赵友谊奖”。全市博士后“两站”建设达到11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家。
一、主要措施和存在短板
一是聚焦引才。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高端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办法》(邯办字〔2014〕11号)为指导,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积极组织和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合作和人才租赁等方式引才引智。组织邯郸学院、邯郸市第一医院等21家用人单位参加省外招聘会,与281名硕博士、重点院校本科生达成就业意向。举办首届晋冀鲁豫四省十四市区域人才交流大会,14000余人参加现场招聘或网络招聘,18个项目成功签约。
二是聚焦育才。推荐韩秋成、张学强等29人申报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获批省级引智项目3项;7家企业获批“外专百家重点企业”;推荐河北斯霖百特新能源有限公司约翰·查尔斯·科瑞谭登教授获评“外专百人计划”。实施职业技能培训,2017年培训11.5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6983人。
三是聚焦用才。在职称政策上创新探索,畅通特殊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对符合条件的科研人才及其他高层次、急需紧缺、特殊贡献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评审相应职称,并可按照特设岗位予以聘用。编制2017年邯郸市人才需求信息手册,全面掌握硕博士、蓝领技术工人等需求情况。先后举办就业援助月等各类活动221场,接待用工单位5773家,提供就业岗位15.43万个,达成用工意向5.85万人。
当前我市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管理机制不还不够灵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等领域,从事农业、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人才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紧缺,在全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2500名专家中,邯郸仅有82名,占比3.28%。全市高级职称人才2.7万人,仅占人才总量的3%左右。
二、推动平台引领,服务创业人才
积极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人才平台建设。同时,发挥创新创业平台对人才的服务、孵化、凝聚和引领作用。目前,全市创业孵化基地达到37家,在孵项目1795个,吸纳就业1.3万人,有力吸引了人才,带动了就业,扩大了创业。
询问人:刘茂昌 市人大财经委委员
问:我市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有哪些,财政投入重点是什么?是否建立财政支持经济转型资金的绩效评价机制?调研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财政资金如何发挥杠杆和引导作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应询人:宋进民 市财政局局长
答:对上述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我市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财政投入重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支持化解过剩产能方面,拨付武安、涉县等5个县(市、区)、21家企业奖补资金10.47万元,安置职工2万余人,提前完成压减钢345万吨、压减铁486万吨的任务。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拨付资金5900万元,重点支持武安新材料项目、开发区高端装备及先进制造业等项目。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方面,拨付工业技改资金2150万元,重点支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12个项目技术改造。
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拨付资金1.8亿元,重点支持了开发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美食林、阳光集团等26个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财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累计安排1.18亿元,重点支持全市旅游“厕所革命”、宣传推介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2017年专项安排2500万元,支持峰峰矿区、涉县举办旅发大会。
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争取中央扶持资金1亿元,支持滏东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创建;争取扶持试点资金2.21亿元,支持221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落实国家产粮、产油大县奖励政策,拨付中央产粮产油资金2.4亿元、产油大县奖励资金1450万元,促进粮食、油料生产发展。
(二)将财政支持经济转型资金列入绩效评价范围。预算金额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基本实现评价全覆盖,将财政支持经济转型资金列入绩效评价范围,评价结果与2018年预算安排挂钩。
(三)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通过积极落实上级财税政策,打出降税、减费、融资“组合拳”,统筹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一是降税政策:通过开展“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督导,确保国家各项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全年预计减免税收33.27亿元,惠及9.55万家企业。二是减费政策:全面落实降费政策,共计取消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18项,全年预计减免1.69亿元,切实推进实体经济降低制度性成本。三是融资措施:1.2016年争取省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试点市,设立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基金规模7500万元,合作银行按基金规模的8-10倍发放贷款。目前已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7200万元。2.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贷款。争取清洁发展委托贷款资金,重点支持有利于明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应的好项目,累计发放贷款1.7亿元。3.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向24家企业拨付挂牌上市补助资金790万元,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4.设立“过桥贷款”。2015年政府出资45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累计为1000余家企业,发放300亿元短期周转资金贷款,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过桥成本高的问题。5.推行“农保贷”,大名、魏县、临漳列入县级农业信贷担保“农保贷”创新试点县,将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
询问人:许 玲 市人大代表
问:近几年我市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明显下降,我市主要建筑工程几乎被外省市垄断。对于促进我市建筑业发展,重塑建筑业辉煌有哪些规划和举措?对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加快回迁房建设,政府有哪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如何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应询人:李红光 市建设局局长
答:我市建筑业主要问题是大型企业少,市场竞争力弱,与发达地区有着明显差距。下一步:一是抓整治,再树邯郸建设品牌。今年开展了违法分包转包专项检查,立案查处27个工程,打击了24家围标、串标单位,建立完善了资质、资格、市场准入等失信惩戒协调机制。二是抓现场,倒逼管理水平提高。建立了网格管理机制,研发推行了“手机APP”管理,实施了在线监测。处罚扬尘治理项目149批次,累计罚款101.15万元。我局直管的235个项目扬尘治理工作已全部达标。三是抓合作,帮本地企业抢占市场。搭建建设开发单位与建筑施工企业对接平台、建筑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建筑施工企业合作平台,力促本地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四是抓机遇,以绿色建筑促行业复兴。抢抓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机遇,建成7个装配式建筑开发、设计、施工企业,5个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体系结构完善,产量适度超前的产业体系。目前,已完成15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建项目3个,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我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近期将出台《邯郸市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促进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水平、加强队伍建设、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在夯实邯郸建筑业基础的同时,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削减存量。全市378个遗留问题项目,已完成316个,完成比例83.6%;转移分户登记任务173593套,完成99012套,完成比例57.0%。通过“一押一诺”平台,解困一批、金融支持输血补气救助一批、牵线合作引入合作者盘活一批、设立“资金池”过桥通关一批、打罚兼施依法处置一批。按照“一放宽,两不免”的工作方针,采取“空抽屉”办法先为群众办理产权登记。对问题较多、涉及法律诉讼的开发企业实际控制人约谈训诫,并采取了行政滞留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二)规范增量。当前,我市增量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工作重点也将转移:一是结合国家政策和邯郸实际,出台《邯郸市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引导房地产企业做优、做强。二是严格现场把关。从质量提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严格现场监管,维护业主利益。三是用好开发信用评价体系。将开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体系管理,加强信息录入,通过诚信管理规范开发企业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