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监督助力发展落实重大决策部署
——市人大常委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工作专题询问实录(之二)
询问人:李建华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问:总体看,落户邯郸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支撑还需时间,特别是在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部分重点企业减排情况不容乐观。如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更好地发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我市在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项目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如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治理压力,如何加强对重点企业、项目的监督力度,确保达到环保要求?如何利用环保、减排等倒逼机制,推进工业转型、产业升级?
应询人:翟增军 市发改委主任;齐海新 市环保局局长
答:(发改委)投资的方向、力度和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是精准有效投资。结合省文件精神和我市实际,我市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2个专件和系列配套文件,推动精准有效投资。今年1-1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482.4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市比重达到13%。二是高质量投资。2012年以来,我市连续实施项目集中观摩,就是要以项目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钢铁、煤炭、电力、焦化等四大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由2012年的67.8%下降到2016年的55.5%。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务等三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已由2012年的20.3%上升到2016年的31.4%。得益于近年来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全市经济迎来了由慢到快的重要拐点。
在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项目方面,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以邯郸东区建设为契机,积极谋划建设邯郸科技园区,打造邯郸乃至四省交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辐射源”。二是壮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两大集聚区。三是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功能材料)、武安银隆新能源汽车等十大产业基地。四是依托各县(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多点支撑”。
(环保局)邯郸市工业体量大,重化工产业结构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我们采取了3项措施构建环境监管“天罗地网”。一是线上+线下。在绕城高速760平方公里范围内布设196个监测点位,全市243个乡镇全部安装小型空气站,构建网格化精准监控平台。全市划分247个监管网格,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搭建起“线上智能化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的环境监管新机制。二是人防+技防。整合全市执法力量,开展高频次、大密度、全方位的执法检查、督查问责。其中,零点夜查出动近2万人次,发现点位问题1510个,西部六县(市、区)驻点执法发现问题1131个。充分运用科技监管手段,全市543家企业、944个监控点安装自动监控设备,邯钢、邯电、马电等重点企业安装工况监控系统,在主城区重点区域安装10套高空瞭望系统。三是环保执法+公众参与。强化“停、罚、拘”三种措施,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停产整治企业393家(次),案环境违法案件3216起,处罚金额15257.46万元,移送公安案件224起。开通电话、网络、微信举报平台,实行有奖举报,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最高奖励2000元。成立“市民环保监督团”,建立“蓝天卫士”微信矩阵,开展环保“督访行”,在邯郸日报、晚报和电视台开设专栏,曝光环境违法行为。
严格“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6类标准,倒逼产能退出,推进转型升级。一是环境标准。按照“提高标准、分段达标、梯次退出”的原则,逐步加严排放标准,对重点行业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和超低排放标准,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今年9月1日起,钢铁行业执行河北省特别排放限值。二是环境评价。强化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发挥源头把关作用,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减量置换。通过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进新增产能更优,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三是生态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我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396.6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1.58%。对红线区域内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退出、拆除或关闭。四是监管执法。近年来,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完成修订。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力度空前。环保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严格的环境监督不仅是压力,更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询问人:李 岩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问: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较大下行压力的经济运行形势,我市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加大对工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如何促进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
应询人:王晓涛 市工信局局长
答:一、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但是,还存在竞争力不强、产品粗加工、初加工,档次不高等短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增长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核心价值取向。我们将围绕全市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
目标:到2020年,轻工业比重持续增高,确保达到28:72,规模以上重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25%以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一是改造提升六个传统优势产业。我市钢铁、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我们将围绕六大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培植发展6大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打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推进创新、壮大规模,提高比重,形成工业增长新引擎。三是压减化解5大领域过剩产能。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引导、依法处置、有序退出”的原则,通过兼并重组、改造转产、政策鼓励等方式,引导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行业有序退出,扎实稳妥地做好钢铁、煤炭、焦化、水泥、火电等五大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四是实施八个专项行动。围绕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设计培育、智能制造、军民融合、工业强基、技术创新转化、质量品牌提升、绿色制造等八个专项行动,促进我市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促进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一是钢铁。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钢后延伸、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做大企业规模、降低排污总量、提高竞争能力。1.落实国家、省的要求,继续压减炼钢、炼铁过剩产能;2.重点推进永洋特钢、太行钢铁等退城进园项目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延长链条;3.推动生产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4.加快产品调整升级,改善品种结构;5.全面实施脱硫、脱销、除尘改造,大力推广焦化企业干熄焦发电等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水循环利用等技术。二是煤炭。以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煤矿为目标,支持和鼓励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煤—电、煤—化、煤—瓦斯等循环经济。1.按照国家、省的要求,化解行业过剩产能;2.推广应用现代化矿井高产高效综采、薄煤层开采利用等技术,稳定煤炭产量;3.发挥冀中能源国家级技术中心等省工程实验室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4.围绕市场需求,提高矿井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5.以峰峰矿区、磁县煤化工园区为重点,加快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的产业化步伐,延伸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