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监督助力发展落实重大决策部署
——市人大常委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工作专题询问实录(之一)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大课题,12月19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工作组织开展专题询问。12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就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询问,市政府副市长杜树杰以及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应询。
为做好这次专题询问,11月9日至11月16日,市人大财经委分四次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财经委委员深入12个重点县(市、区)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分别听取了政府有关部门和18个县(市、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工作的情况汇报,并与40家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同时,委托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此次专题询问通过多种渠道共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200余条,形成书面专题调研报告和初审意见,并提交本次常委会。
询问人:杨书军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4:49.8:40.7,第二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客观来看,进入“十三五”两年时间,邯郸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十三五”末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什么?主攻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
应询人:杜树杰 市政府副市长
答:邯郸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重工业比重过大、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严峻局面,这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带来了很大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很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连续开展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观摩”活动,以项目建设引领全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取得了积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2.1:55.1:32.8,调整优化为2016年的12.5:47.5:40.0;工业结构由原来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老四样”,转变为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煤炭、纺织服装“新五强”。今年1—9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2.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33.4亿元,增长11.1%;1—11月份,旅游总收入583.4亿元,同比增长37.2%。今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望新增1400家,总数达到7461家。到“十三五”末,我市产业总体实力和质量水平得到更大提升,实现产业结构更轻、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规模以上重工业占GDP比重下降到25%以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占GDP比重提高到45%以上。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多措并举、不懈努力,我市调结构、促转型工作跨上了新的台阶。从2016年开始,我市经济迎来了由慢到快的重要拐点。但客观来看,问题依然不少,结构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表现为“三低三高”: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0.7%,低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5%,低于全省2.6个百分点。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7.9%,低于全省9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2%、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75.1%、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1.163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这既是我们面临的差距,也是下一步努力的重点和方向。一要走新路。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转变,努力“换道超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二要高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三要补短板。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前提下,邯郸发展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必须要加大力度补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与全国一样,我市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是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继续坚持项目“三集中”机制,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靠优质增量稳增长、扩总量、促转型。二是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要求,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等六类标准和规划、土地、社保、税收四个“杠杠”,用好绿色象限评估办法,确保完成省下达钢铁、煤炭、焦炭、火电行业去产能任务。三是坚定不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千项技改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设计等路径,推动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四是坚定不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绿色低碳、信息技术、数字创意、储能、氢能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大智移云”产业,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坚定不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设邯郸新媒体产业园等一批项目,打造“文化+”新模式新业态。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开发赵王城、邺城、大名府、广府四大古城旅游区,建设武安东太行、涉县红河谷、峰峰响堂山等十大旅游片区,举办好市第三届旅发大会暨第十四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六是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摒弃一切不利于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摒弃一切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坚决摒弃一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用五年左右时间,摘掉空气质量全国后十位的帽子。突出“煤、气、尘、绿”攻坚,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使更多的矿山变青山、浊水变绿水、矿区变景区。七是坚定不移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加快创新动能培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引进创新人才,大力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百人计划”,着力引进一批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八是坚定不移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抓质量提升,实施制造业、消费品、对外贸易等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行动。抓品牌培育,推动质量、标准、品牌、信誉联动提升,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增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省名优产品。抓标准引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的标准,用先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培育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