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意见
(2015年4月16日邯郸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4月1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民族经济工作情况的报告,形成如下审议意见。
一、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会议认为,去年以来,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城市精细化综合治理,对市区的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等进行了重点整治,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是城市经营秩序逐渐优化;二是城区交通秩序得到了一定整治;三是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善;四是城市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五是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逐步规范。但是目前城市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随意丢弃废弃物、占道经营、城市“牛皮癣”、车辆乱停乱放、行人横穿马路等现象仍较普遍;二是个别单位执法标准不严格,管理时紧时松,导致城管工作反弹性大,部分城中村、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及城乡结合部仍存在脏乱差问题;三是城市功能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现有的集贸市场难以满足商户和居民需求,部分街道存在临时摆摊设点、马路市场及超时限经营等问题,上下班期间道路堵塞现象依然突出,个别区域垃圾站、公厕、垃圾箱数量仍显不足;四是执法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为此,会议要求: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要切实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多种平台的作用,创新宣传报道形式,广泛开展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进一步发挥社区和群众的自治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使广大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理解支持并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树立“大城管”意识,完善创新管理模式和协作制度,全面整合现有城管资源,加强协调配合,在部门之间、部门与区县之间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解决好职能交叉、划分不清等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强化日常调度,适时重点抽查,严格考评奖惩,切实督促相关县区、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强化责任,加大对城中村、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及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力度,消灭死角死面,防止反弹,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科学规划集贸市场,合理设置绿地、广告栏、交通标识、停车场、停车泊位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时配置更新环卫设备,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四)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树立良好执法形象。要加强城管队伍的教育培训,端正执法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城管执法方式,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杜绝粗暴执法现象发生。要吸取其它地区城管执法工作的经验教训,注重执法程序和社会效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构建和谐城管,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关于民族经济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民族工作,把民族工作纳入全市工作重点,定期研究、统筹安排、大力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民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但民族经济发展仍较滞后,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单一、科技含量低、缺乏长远规划、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不足。
为此,会议要求:
(一)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视和支持民族经济发展,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和需要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民族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把推进民族经济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配套。在项目审批核准、投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落实差别化政策,给予特殊鼓励和支持;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集中对优势产业、重点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扶持一批实力雄厚、品牌响亮、发展前景好的龙头骨干企业。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支持民族群众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大名、邱县等少数民族聚集相对集中的地方,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引导民族乡村健全和完善专业合作社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鼓励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经济合作社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要把改善民族群众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支持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优先加快发展的着力点。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保障作用的交通、供电、供水等项目;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改善民族群众的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让各族人民共享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成果。
(四)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抓好民族干部群众的培训。一是加强少数民族乡村的基础教育,进一步配强民族中小学师资力量,努力提高民族中小学的教学水平;二是立足各村特色和重点项目,抓好科技知识普及,加快实用技术推广;三是健全完善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村干部、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的培训;四是有计划地组织民族干部、致富能手等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变观念;五是加强对少数民族乡、村的智力支持,选派一些技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到少数民族乡村开展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