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对滏阳河水污染综合治理情况报告的
审 议 意 见
(2018年6月28日邯郸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次会议通过)
邯郸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18年6月28日至29日举行。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滏阳河水污染综合治理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形成如下审议意见:
一、主要成效
会议认为,滏阳河是邯郸的母亲河,在保障工业用水、农业灌溉、防洪排沥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全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两年,我市相继开展了滏阳河及其支流去污清淤、水体污染集中整治等一系列综合整治工程,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推行河长制,确立了“堵污水、澄中水、注清水”的治理思路,开展了拆违清理、截污治污、水面保洁、支流治理等专项行动,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滏阳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滏阳河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努力,也取得明显进展。但与人民群众对河畅水清的期盼相比,在治本上下的功夫还不够,治理标准还不高,远未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的机制。
(一)滏阳河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根据2017年和今年年初的数据,滏阳河南留旺断面为Ⅱ类,东武仕水库经过水库库区到马头闸断面为Ⅲ类,苏里位于邯郸市区的下游,水质类别为劣Ⅴ类。5月15日,检查组带领水质监测人员抽检了6个滏阳河入河口和断面,结果3个不达标。6月份以来,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强力攻坚,滏阳河水质明显改观。但提出的“堵污水、澄中水、注清水”治理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短期效应和治标上。在治污水上,重堵轻疏,治理不够;澄中水上,标准不高;注清水稀释污水成本高、不治本、不可持续。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工作成效不稳定,易反弹。
(二)综合整治的责任落实不到位。从滏阳河沿岸来看,有的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部门的执法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应尽的职责,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没有完全到位。个别县区压力传导不够、管理方法粗放、工作目标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在:部分河道两侧还有养猪场、养羊场等违规建筑,部分河段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沿河倾倒现象还比较突出,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然不容忽视。滏阳河源头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进展缓慢。支流污染特别是相关沟渠对滏阳河的水质影响还比较大。检查发现,一些防洪排涝的沟渠,成了污水排放的主渠道。比如上游三号排水沟(渠),与下游澄槽沟汇合后,未经处理的污水绕道霸王渠,直排滏阳河。主城区东部高速西明渠、邯临沟的污水与军亓沟污水汇合后也直排滏阳河。
(三)河长制落实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是投入不足,人员、设备、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环境管理、环境监测能力难以满足当前工作需要,特别是沿岸部分县区的乡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和乡村级河长的管护经费无保障。二是对各级河长的责任还不够细化,监督检查、考核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基本上靠行政命令层层压任务的方式。三是水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沿岸个别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存在偷排偷放行为。主城区沿街商贩和居民私改雨水管网、乱倒餐厨垃圾、生活污水的现象仍然存在。四是协作机制不完善,滏阳河在我市境内跨9个县区,涉及水利、环保、城管等多个部门,不同程度存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为加强滏阳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会议要求:
(一)提高站位,强化“母亲河”保护意识。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人民观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二是明确滏阳河治理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制定滏阳河水污染综合治理三年规划和年度专项治理计划,以广大群众的期盼为方向,确立更高的治理标准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完善河长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保护、防治、监管、考核、问责全链条责任体系,确保治理的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滏阳河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科学施策,推进河长制落实到位。滏阳河是邯郸的母亲河,群众关注度高,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要把滏阳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样板工程打造,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一是狠抓河长制落实,切实解决好“多龙治水”、职责不清问题。统筹协调落实好上下游与左右岸、水域与岸线、城市与乡镇在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完善细化滏阳河流域各级河长和相关湖、库、沟、渠负责人的责任和权利,明确目标任务、落实人员经费,要像治理大气污染一样,强化考核问责。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治。开展污染源拉网式大排查,特别是主城区要找准排污口,摸清污染源,强化网格管理员和沿街门市“五包”责任,从管理机制上解决好私改乱倒、雨污混排等问题。
(三)严格执法,确保法律贯彻实施。一是认真贯彻水污染防治法和滏阳河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到基层和企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完善滏阳河治理保障机制。沿岸各县区要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落实人员编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水污染监测和监管能力。同时,要研究制定相关财政政策,保障沿岸乡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和乡村级河长的管护经费。三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对群众多次举报、反映强烈的3号沟、澄槽沟、霸王渠和西明渠、邯临沟、军亓沟污水直排滏阳河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对逃避监管、恶意排污、屡查屡犯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威慑力。